其他

【传统】端午节一起来看中华传统

2017-05-28 上海普陀教育 上海普陀教育

    

      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、午日节、五月节、龙舟节、浴兰节等等,是古老的传统节日,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。

源于纪念屈原

        据《史记》记载,公元前278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写下绝笔作《怀沙》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。楚国百姓哀痛异常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,拿出饭团、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,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,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人们见后纷纷仿效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,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,外缠彩丝,发展成棕子。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,就有了龙舟竞渡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的风俗。

源于纪念伍子胥

        江浙一带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。伍子胥助吴伐楚,五战而入楚都郢城。吴王阖庐死后,其子夫差继位,吴军士气高昂,百战百胜,越国大败,越王勾践请和,夫差许之。子胥建议,应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,还赐子胥宝剑自裁。子胥视死如归,在死前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来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,便自刎而死,夫差闻言大怒,令取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,所以流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。

源于纪念孝女曹娥

        曹娥相传是东汉上虞人,父亲溺于江中,数日不见尸体,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号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初五也投江,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。就此传为神话,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,令度尚为之立碑,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。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,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,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,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。

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

       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,在新石器时代,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。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——史称百越族。出土文物证明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,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。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,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,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,慢慢地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。

端午习俗有哪些?

▪江浙:人们经常挂艾草驱邪,吃“五黄”转运,“闹龙舟”祈福平安,“挂香囊”保健康,孩子有雄黄点额驱邪补阳的习俗。

▪荆楚:人们会佩戴艾叶花环,用艾叶煮水洗澡,包粽子、扎香包、涂抹雄黄酒。

▪山西:男女戴艾叶“去疾”,幼童系脖子上系百索(为屈原绑住蛟龙),祭龙王,田间挂纸,以麦面蒸团,称为“白团”,与粽子一起来互相馈赠。

       ▪陕西:以绫帛缝小角黍,下面缝上小人偶,称为“耍娃娃”,以蒲艾、纸牛贴门,称为“镇病”。

大家看得出古人词作中的端午节民俗活动吗?

喜迁莺·端午泛湖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黄裳

梅霖初歇,乍绛蕊海榴,争开时节。角黍包金,香蒲切玉,是处玳筳罗列。斗巧尽输年少,玉腕彩丝双结。舣彩肪,看龙舟两两,波心齐发。奇绝。难画处,激起浪花,飞作湖间雪。画鼓喧雷,红旗闪电,夺罢锦标方彻。望中水天日暮,犹见朱帘高揭。归槕晚。载荷花十里,一钩新月。



精彩沙画演绎端午民俗: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u1318qv813n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